改善海洋生態及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

31/05/2020

機場管理局成立的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及漁業提升基金一直致力提升香港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包括資助兩個促進本地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及保護香港水域內鯨豚動物的項目。

為促進香港水產養殖業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漁業提升基金資助香港農產科研有限公司進行澳洲鹹淡水藍龍蝦(下簡稱澳蝦)養殖試驗計劃。澳蝦生長速度快,具較強抗病能力,適合於室內作高密度養殖。

於2020年5月,擔任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及漁業提升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的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左四),連同督導委員會成員以及改善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基金信託有限公司的董事,視察澳蝦的養殖技術。
於2020年5月,擔任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及漁業提升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的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左四),連同督導委員會成員以及改善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基金信託有限公司的董事,視察澳蝦的養殖技術。

項目團隊在九龍灣一幢工業大廈內試行設置養殖系統,在初期購入約2 000隻澳蝦苗,自2019年7月起,利用循環水養殖系統,研究最合適且具成本效益的養殖條件。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循環水養殖系統能以較低的耗水及耗電量養殖澳蝦,而澳蝦的存活率為50%至80%,視乎養殖池內澳蝦的密度,而水深則對其存活率並無直接影響。澳蝦的生長過程需經過脫殼,團隊發現在淺水(水深為0.2米)中使用經改良的獨立膠盒單獨養殖澳蝦,可提高其脫殼率,因而有較佳生長率。

項目團隊嘗試以不同養殖方法,並定期紀錄澳蝦的生長,以研究最合適的養殖條件。
項目團隊嘗試以不同養殖方法,並定期紀錄澳蝦的生長,以研究最合適的養殖條件。

團隊正着力推廣此養殖知識,並計劃為業界製作本地甲殼類動物養殖手冊及短片,預計約有100名漁民受惠。通過推廣現代化漁業作業技術,期望將可吸引漁民,特別是年青一代投身養殖業。

改善海洋生態基金至今已資助香港城市大學進行兩個為期數年的項目。項目集中研究香港水域擱淺的鯨豚動物,以及對其死傷成因進行法證重組。這是全球首個團隊利用影像解剖(死後造影)進行擱淺調查。團隊透過影像解剖的三維模型以助識別及紀錄這些巨型海洋哺乳動物(例如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生物健康概況。研究最終目的是協助相關政府部門及持份者制定有效的管理計劃,以保護香港水域的鯨豚動物。

項目團隊示範對擱淺鯨豚動物進行影像解剖的方法。
項目團隊示範對擱淺鯨豚動物進行影像解剖的方法。

於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間,團隊已對香港水域發現約80%的擱淺鯨豚動物進行影像解剖,提高了判斷死因的準確性,並建立了記錄這些海洋哺乳動物的生物健康概況網上資料庫。團隊與香港科學館合辦外展活動,並與學者、相關政府部門及公眾分享項目研究成果。

團隊將繼續研究鯨豚動物種群,有助為本港水域出現的鯨豚動物制定計劃,以防止它們受到傷害。